一是基层平台建设早,发挥作用大。2003年在4个街道、37个社区、16个乡镇设立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(站),接着在299个自然村设立劳动保障服务站,做到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城乡范围内无死角。
二是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步伐快,正常运行水平高。自2004年建立人力资源数据库起,从最初自行研发形成的劳动信息局域网到以中央、省(州)、市三级覆盖的金保工程劳动信息管理系统全面上线并正常运行至今,该市已经做到“人岗时时匹配”,让失业者第一时间与用人单位对接,达成就业意向。
三是劳动力市场建设早,功能健全。自1993年成立劳动力市场,到目前在全市16个乡镇都建有1个村级人力资源市场的三级劳动力市场的形成,及2016年3月投入使用的农民工市民化服务中心,每年承载各类招聘会近百场,进一步加快了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。
四是引入社会力量,创建“互联网+就业促进创业”的新模式。全省首家“双创”园区——大德创客园建成促成了与淘宝网、开犁网合作,在全市设立服务站285个,全面带动了返乡创业新高潮,带动城乡就业3.6万人。
五是小额贷款为创业者提供资金保障。自2004年以来,我市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887笔,累计发放金额达4.6021亿元,其中2016年发放贷款1.36万元,居吉林省县级市首位,占比13%,现已累计带动近2.5万人实现就业。
自2003年以来,我市已累计开发就业岗位 16.3万个,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11.9 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%以内。(刘立)